索橋的故事PPT課件是根据语文课文《索桥的故事》制作的PPT教学课件,语文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该课件来进行教学,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效率,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,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一课文,进而提高教学质量,需要的朋友赶紧来欧普軟件园下载吧!

索橋的故事PPT課件预览








索橋的故事課文內容
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座索橋,叫做“安瀾橋”。橋身有一裏光景長,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,竹索上面鋪著一塊一塊的木板,木板鋪得不整齊,中間還露縫。木板不寬,也不長,三個人並排走在上面,就不大方便。有的板上有洞,有的木板斷折。人走在橋上,看得見木板下面岷江的綠水,也看得見橋下的砂石。冬天水少,橋顯得更高,要是人在橋上走,眼睛只顧穿過縫隙望下面,就會看得頭暈眼花。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杆,即使人失了腳,也不會落到水裏去。索橋並沒有橋墩,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們。架子比欄杆還高,還有一個頂蓋,在豎立架子的地方,橋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來,過了頂蓋下面,橋身又往下斜,然後再向第二個頂蓋升上去。
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。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,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。橋身微微地擺動,我往前走,橋也好象在往前走。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,橋一下子動得厲害了。我走過他身邊,加快腳步往高處去。忽然起了一陣笑聲,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,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。我連忙走上高處,又繼續往下走。我剛走了—半路程,就停下來,站在欄杆前埋頭看下面。我的眼光正落在“分水魚嘴”上。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、魚嘴般的“石頭”是什麽東西,後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爲內外兩條江的工程。這個“魚嘴”在都江堰的前端,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築的一條大堤。二王廟就是爲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。
我看看“魚嘴”,看看“魚嘴”兩旁數不清的砂石,我又往前走了。回來的時候,我把“魚嘴”再看了一陣。“魚嘴”依舊擺在那裏,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麽變化,可是在它上面,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。這個“石頭”是會說話的。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“魚嘴”的人,雖然沒有留下名字,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。就在離這裏九公裏的紫坪鋪,在將近一公裏長的河谷的兩岸,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輕人,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的麽?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裏動工修建了。
我走下了索橋,同來的友人剛看過山腳的一塊石碑。他告訴我,這索橋又叫做“何公何母橋”,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。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麽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。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。橋造成了,人們來來往往,感到便利。可是橋上沒有欄杆,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,並不是十分安全的事,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,死了。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,將他逮捕處死。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,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願望,她想來想去,終于想出了辦法,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杆,從此,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,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,發出一陣陣的笑聲。
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,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一對夫婦的心。我走下索橋,滿頭大汗,不用說,我走得疲乏了,我的腳也開始發熱。可是三百年前人們的心也給我帶來溫暖。那樣的心,那種想幫助多數人、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、爲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,不管經過百年千載,它都會發光,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裏所描寫的“燃燒的心”那樣。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,心在燃燒、發光,給人們帶路。“何公何母”的心給每一個走過索橋的人添溫暖,甚至在三百年以後的寒冷的冬天,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。
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麽一點,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。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,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,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,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、更好的東西。
索橋的故事教學設計
教學目標:
1、默讀課文,了解主要內容,理清條理,寫出課文提綱。
2、進一步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,並從故事中感受前人的智慧及奉獻精神
3、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。
教學重點難點:
1.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,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、感染、淨化。
2.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。
教學時間:2課時
教學過程:第一課時
教學目標:初读课文,用用列提纲的方法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,把握基本文意。
一、導入
“走遍天下路,難過岷江渡”這是沒有索橋前,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。
清嘉慶八年(1803)五月十五日,渡口翻船,一百余人葬身魚腹。如此慘狀,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,他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,于是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修建橋梁。這座橋就是位于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,橫跨內外兩江的安瀾索橋。圍繞著索橋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,今天我們來學習巴金參觀都江堰時所寫的一篇遊記散文-----《索橋的故事》。
二、看課題,猜內容
同學們先不著急打開課本,既然這篇文章是篇遊記,也就是說作者經遊覽索橋而寫成的文章,那麽結合課題,我們能不能猜一猜這篇文章都會涉及到哪些內容,最有可能按什麽順序寫呢?(學生蓋上書本猜,引導如果我們去某個地方風景名勝遊玩,最有可能會怎麽寫?按參觀浏覽的順序,走到哪看到哪是然後再寫到哪)
板書:預設的回答:有什麽想都可以板書
(1)索橋什麽樣子
(2)索橋的建造者及建造原因。或有關索橋的故事。
(3)寫作順序:學生有什麽想法都寫上,暫不作評論,
三、初讀課文,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及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。
過渡:那現在就讓我們到課文尋找答案吧。
1、索橋到底什麽樣子呢?有什麽特點呢?讀課文,邊讀邊畫相關的語句,邊思考。
橋長,高,用竹索和木板修築的,兩邊有竹索編的欄杆。沒有橋墩。
這在課文第幾段寫到?概括第一段的內容。
介紹索橋的位置、名稱、橋面、橋欄、橋墩。
2 为什么要修建索桥,是谁修建的?
3 写作顺序:通过概括各段内容来呈现写作顺序。
第一段總體介紹索橋
第二段走上索橋的經過及所見
第三段站在橋上感受“魚嘴”意義
第四段走下了索橋,了解何先生夫婦造橋的故事
第五段走下了索橋後的感受
第六段揭示全文中心,點明要旨:得到比故事更美、更好的東西。
4 从各段的大意概括出本文的写作顺序:参观浏览的顺序
四、小節本節課主要內容:
這節課我們主要是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內容,作爲一篇遊記,作者移步換景,自己的腳步在挪動,視線也在隨之變動。一開始從整體上介紹索橋,勾畫了索橋大體的輪廓;然後寫剛踏上索橋的感受和所見,身子在晃;走上了一半路程的時候,橋正中的“魚嘴”引起了“我”的注意,作者就站在橋中央仔細觀察起來,並思載千裏,想到了兩千多年的李冰父子;最後下橋,從山腳的石碑中獲知何先生夫婦建橋的義舉,真是感慨萬端。並在最後從索橋的故事中提煉出了新的高度,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比故事本身更美好的。整篇文章按作者參觀浏覽的順序,並穿插了李冰父子、何先生夫婦的故事,條理分明,脈絡清晰。這對我們寫作遊記會是很大的啓發。